当前位置:首页 >> 危机公关

《销量危机公关》传统媒体人的出路

  • 来源:网络危机公关公司 作者:网络危机公关 时间:2019-09-27 01:49:29

文章原标题:销量危机公关传统媒体人的出路

饿了么危机公关事件论文“媒体人的最大焦虑,在于被很多伪命题所困扰。”“没有这些核心能力,不叫新闻人,叫看客!”“所有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全是‘耍流氓’!”央视名嘴白岩松日前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直播技巧”讲座中惊句频出,并结合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与邓亚萍聊天、直播“事故”等多个自身事例,就“传统媒体人的出路”等问题答疑解惑。

危机公关餐饮企业

来源:GRT人

危机公关 应对记者 销量危机公关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电视人该如何克服焦虑与恐慌?传统媒体人的出路在哪里?白岩松日前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做题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直播技巧”的讲座,阐释了新闻人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以及传统媒体人如何在直播报道中“如鱼得水”、如何寻求自身突破等问题。

销量危机公关 - 危机公关餐饮企业

以下为讲座实录:

“媒体人现在被很多伪命题

困扰得很严重”

经常有人问我:白老师,你怎么还没从CCTV离开?我说,我去哪儿?互联网?

所有人的标准答案都是去互联网!但是我一般都问第二个问题,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给过我答案。我说我去哪家互联网?没有一个人回答过。其实仔细想想,你们也回答不了我——我去哪家呢?

三年前我碰到搜狐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我说,总说我们互联网冲击下电视快死了,我说我猜我们电视一定比你们的PC晚“死”一点。张朝阳很直率地说:我同意你的看法。

25年前的1993年,新媒体是电视,传统媒体是广播。当时我在广播待了四年,我从1989年一直到1993年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于我在《中国广播报》待过,我知道全国广播的这种状况,“哀鸿遍野,却也改革不断”。

直到现在,广播依然活得不错,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所有传媒当中性价比最好,甚至有略微增长的是广播,连网络都不是。网络,算作传媒的,真正挣钱的不多。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更加关注的是媒体,而不是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再隔十年,今天的新媒体会变成传统媒体,你跟还是不跟?

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担心和困惑,其实是一种伪命题。

建立在技术创新上的变革,永远是传媒的主旋律。我们是从报纸老大,后来变成广播替代了报纸成为老大。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三大网都叫广播公司,不叫电视公司。然后电视技术出现,取代了广播成为老大。现在互联网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技术老大。

但是媒体的核心力量和使命的变化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技术永远在变,也许再隔十年,当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的时候,又会有新媒体。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拿什么跟呢?

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伪命题,没有那么恐慌!这是规律!必然要有技术的变革,只会更好。我反问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白岩松的这个名字的影响力大,还是互联网时代白岩松这个名字影响力大?

按理说我是受害者,对吗?但是,毫无疑问,我是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变得比以往更大,因为网上有无数个叫白岩松的人在说,说着我从来没说过的话。

第二个,大家总看到传统媒体死亡,却没看到每天新媒体以更大的速度在死亡!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即便没有新媒体,也早该死亡。全中国拥有电视台超过3000家,没有互联网,我认为死2/3才是正常的,真正市场掏钱的有几个?

没有互联网,您觉得中国3000多家电视台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早就该进行兼并重组,我认为我们目前所谈论的媒体融合,只谈了一半。我们现在谈论的媒体融合,更多谈论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却没有谈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我们该不该整合?我们的很多市级台和县级台,接下来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存在?

因此我认为,新媒体带来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这个也是伪命题。不是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而是在我们生存不错的时候自己埋下了危机,没有新媒体我们也要死一大半。

第三个伪命题:新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日子越来越难过。坦白的说,没有新媒体,传统媒体里有很多的人,也跟不上媒体的发展速度。不是新媒体让你落,而是你在落伍。没有新媒体,你也跟不上自身事业的发展,甚至有了新媒体我们还舒服一点。

目前的形势下,我更看重的是传媒人的核心力量。

“您思考过和锤炼过自己的核心力量吗?”

本来我们的大标题应该是讲直播,但是要想讲直播必须先讲这个核心力量。第一层核心力量是作为一个传媒人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传统媒体中干,还是接下来你要到新媒体当中如鱼得水,或者未来在更新的媒体当中如鱼得水,核心力量几乎不太改变。第二层核心力量,更加切题的是:直播的核心力量是什么?但是您思考过核心力量和锤炼过自己的核心力量吗?

首先回到第一个,那要先讲一个故事,可能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好多年前我碰到邓亚萍,08年的时候碰见,那时候她退役了。

白岩松:亚萍,现在玩什么呢?还打乒乓球吗?邓亚萍:不打了。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出不了汗。

也是,我一想,退役之后谁跟她打?她说:“噼里啪啦,我不留面子,不可能留面子,也打不到哪儿去,从来出不了汗,所以现在改打羽毛球了。”

又隔了几个月,我碰到邓亚萍。

白岩松:现在还打羽毛球吗?邓亚萍:不打了!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出不了汗。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打了几个月之后,又没有人打得过我了

这件事情很多年后,给我的思考是很大的。如果说乒乓球对于邓亚萍是传统媒体的话,当她改羽毛球的时候,羽毛球是新媒体。

那为什么由开始的手足无措,能出很多的汗,到几个月之后她又不出汗了?因为邓亚萍在长期做运动员的时候,在做“传统媒体”的运动员的时候,它拥有核心力量:脚步的移动、判断、灵活性、体能等。

因此她比其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羽毛球的人,更快地适应了羽毛球,并且重新成为业余者当中的羽毛球高手,慢慢是专业化的水准。

那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也正在经历,你是乒乓球时代的邓亚萍吗?如果你是乒乓球时代的邓亚萍,你就可以大比例地、顺畅地接续到成为新媒体,也就是羽毛球时代的邓亚萍。

核心力量,是使邓亚萍由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迅速成为极其专业的羽毛球运动员的一个支撑。您在传统媒体核心力量都是虚弱的,却在抱怨新媒体给了你巨大的冲击,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

新媒体所要求我们的核心力量和传统媒体所要求核心力量大致没差多少。

比如说我现在玩长跑,我在踢球。长跑很重要的原因是让我延长我的运动生命,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不能靠踢球去延长我的踢球运动寿命,而是要练核心力量。所以我在长跑,长跑了体能就变得好了,受伤就会减少。虽然我最近又受伤,但是受伤比以往要减少,靠的是核心力量。

由于我踢球这么多年,我接触长跑和喜欢上它,能力很强,反过来它支撑我继续去踢球,踢得很好。这就是核心力量的重要性。

最近我在升级我的长跑,因为长跑的专家说不要用腿带动,要用臀和腰带动腿。那这又涉及到一个核心力量的训练,你最后发现所有的事情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身在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没必要去忧虑和担心,应该重点打造的是自己的核心力量。

你只要核心力量强,你会成为新媒体当中更加如鱼得水的人士。

捅破窗户纸的那句话很残酷却很现实:不要以为是新媒体要夺走你的范围,夺走你的发展,而是你自己的核心力量太弱,你在传统媒体里其实也不太好混,问题在这!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重点,是核心力量的打造。

那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核心力量是什么?

我觉得简单来说,在现在的时代下需要“四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个核心力量,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你拥有比非专业人士迅速地提炼新闻核心事实的能力,捕捉核心事实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您学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回头去干新闻,没问题。但是我还有另一句话:我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支持者,但是我主张的是,您到了罗马一定要补一下,新闻人到罗马那条路上两边的规则和理念。我们很多人不补课。

我们学新闻的时候,要用整整一个学期去讲导语,为什么要讲导语写作?导语写作就是对一件事情发生了,你能不能迅速地把这个新闻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

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写导语,导语是什么?就是5W+H(5W : Who,What,When,Where,Why; H: How)。你有了这个训练,别人在看热闹,你则迅速地把这个核心事实提炼出来。但是我发现我们很多干新闻的人,没有这个核心力量。说了半天了,还没说到这件事的核心。描述了很多细节,但是我最想知道的,没有!您没发现我们现在的很多自媒体,说了半天之后,先不要说他满篇错别字,说了半天之后,不知道这事儿是哪天在哪发生的。时间长了之后,产生了一种更大的错觉,经常把以往的某些新闻事实今天被推送出来,你以为今天的新闻,但是它已经错过了时间点,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等等准则都没有。这些规则没有,你怎么会拥有这个核心力量?你怎么能叫新闻人?

以我对自媒体的观察,由于我更愿意去观察人性,出于对人性的了解,(我觉得)自媒体是很难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但是我不是自媒体的反对者,我认为自媒体和平台的有效合作,是打造未来媒体的重要的一个路径,靠自媒体本身是不可能的。

你没发现相当多的自媒体,没多长时间就变成电商了吗?这是人性决定。

因此,媒体的核心力量,第一个就是要培训,一件事情发生了,突然把你扔到了这样的场景——比如,今天,台风要登陆,把你扔到了海边,你直播什么? 你要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头,核心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没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要来?来了的时候,登陆点在哪?风、级别是多高?造成的第一步的视觉感觉是什么?运行速度是多少?造成的第一波危害是什么?职业的新闻人善于迅速地把这些东西告诉大家。你描述了半天其他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却不知道,你在哪等于没说。我看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第一个核心能力。

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媒人第一个核心能力,就是一件事情发生,迅速地把这个东西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这是第一个核心能力。 没有这个核心能力,那不叫新闻人,叫看客!

第二个核心能力,写作能力。

为什么要有写作基础?因为写作对新闻人来说极其重要,新闻需要浓缩和用最简练的语言,提炼事实的核心,同时,新闻重在表达。

什么是有效的表达?过去我们写导语,用最短的字数写出最核心的五个W,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我认为现代的中国人是超不过古代人的。因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个生僻字没有,意境传达了千年,到未来一千年依然会流传。20个字,浓缩的表达式,我们今天无法平视,仰视都不够。

中国人对口才的最高评价不是喋喋不休,而是出口成章,文章的章。没有文字的写作训练,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传媒人的。国外有统计,百年历史当中,单篇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进入到推特时代,已经降到了700字以内,那对你的写作和浓缩要求是越来越高。

我们现在在手机上看新闻都是一拉几百米。为什么?

标题党?因为都是要先看到标题,才可能往里头点击,先纵向滑移,然后才有横向的深入。标题党本身就是对写作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我们对标题的写作要求是高于以往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标题本身必须精确、有味道、真实,还有人管着你:别标题党!你比如说前几天我改标题,就是曝光了宾馆的这个问题,那期我们用了很多很多的标题。最后,我给改成了七个字:“酒店病了,谁有药?”首先它让你一下就知道核心事实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知道谁有药!这七个字是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的。

我发现我们的古人基本上都是微博高手,《道德经》全篇五千字,八十一章五千字!今天有哪个微博高手比得上《道德经》?你能不能用最精彩、最抓人、最符合真实和真相的前提下完成表达?

现在电视对文字的要求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为电视开始出现“版面”的概念,你们发现没有?电视现在越来越借鉴互联网、广播和报纸的元素,过去的一个屏幕就是画面。现在你看,有标题、底下有飞的字幕,侧面有提示,经常双视窗,有文字,有图表、PPT等相关的东西。电视早就开始出现划版的概念。

第三个核心能力,我必须加上新时代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

科技的进步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让人越来越懒,人类的进步相当重要的原动力是要解放自己。遥控器就是一根杆儿的替代品,就是让自己赖在沙发上不起来的工具。然后您连遥控器都懒得用,您发现没有? 我们下一步重要的工具是嘴。

语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部分都开始用语言指令去完成。

我虽然是一个连微信都没有的人,被很多人当成是老古董,但是我很快,当一有了这个技术,就迅速地下载了讯飞。我现在的短信全是用嘴说,然后它变成文字,我写文章也是。我的普通话还凑合,所以错误率很低。我为什么作为一个老古董去接受这个技术?因为这是你躲不开的,用嘴比用手方便多了。

现在,腱鞘炎到处都是,玩手机玩的。将来一定是一张嘴,空调开了,车门开了,电视机开了……换频道,现在都已经是了。不是以后,是现在!在未来的传播当中,语言将大量地替代文字。语言的表达将越来越成为未来传媒人的核心力量。

过去是这样:广播电台招人要看看嘴;电视台招人看看嘴,还要看看脸;报纸招人随便;新媒体招人都要看。现在报纸招人也要看脸,也要看嘴,因为它是多媒体。

昨天晚上我在大剧院,新京报说要采访我。我说:来!结果一进屋一看,人家带着视频,全是要用嘴来表达的,我说那我得换衣服!因此语言能力将是核心能力,传媒人的核心能力。这在过去我上大学的时候,只作为业余的边缘课,选修了一下,不作为核心课程。但是现在我认为不管你是人大的,传媒大学的,还是复旦还是暨南大学,只要培养新闻人,就必须把语言表达当成核心力量来训练,否则将来你一定出局。而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文字功底做支撑,这两者相辅相成,要不谈不上出口成章这一说。

我发明了一句话比较“流氓”,但是它是规律。我说传播,什么叫传播?所有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全是耍流氓!我们在很长时间,我们有很多的传播是以出发为目的的。但是传播,按规律来说,是以到达为目的的。任何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都是耍流氓。

请问,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讲故事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讲故事是跟哪个词对立的?讲道理!过去我们总在强调讲道理,但是讲得那叫难听。讲道理是以出发为出发点的,对吗?我只要把道理讲了,完成任务,到没到达另说。讲道理,但是不入心、不入脑,不入耳,道理落不了地。讲故事是总书记了解传播规律,千百年来我们的道理不都是藏在故事里头讲出去的吗?

什么叫会说话,我认为会说话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我要认真地想我打算说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阶段。因为有很多人都没想好说什么就开始说了,但传媒人一定绞尽脑汁想,我要说什么。一旦想明白我要说什么,就说了,您还不是个合格的传媒人。

传媒人要有第二个阶段。我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难在第二阶段,难在哪呢?怎么说,这才难!今年做上合峰会报道的时候,隔一个礼拜世界杯要开幕,我就在那。我不是有意挤兑中国足球,我说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剩下都去了,请问这个你用几万字能把它说清楚?这背后都是你要琢磨的重点,要琢磨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就像我今天中午还在讲,中国媒体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最后我琢磨一句话,我说中国传媒的最大危机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什么都没说,对不对?

我们经常说,道理谁都懂。唉,那就说明我们媒体人道理谁都懂,你没琢磨接下来怎么把这道理说清楚。所以表达能力是新时代媒体人的核心能力。

第四个核心力量:提问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采访能力很弱,我们经常看到连线的时候“接下来把时间交给你”。说明他没的可说,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是第一个,不知道该问什么;第二个是不会问问题,啰啰嗦嗦说很长,不知道在哪落点,没落点就说明不会提问。世界银行年会上有一次有个外国记者向朱镕基总理提问,底下啰里啰嗦说了半天,最后问完问题了,没想到总理的回应是这样:非常感谢你的演讲,下一位。

我们的很多新闻系没有采访课。这就相当于军队从来不练射击,采访就是传媒人的射击。玩枪,瞄准目标,九环十环,这是采访。为什么我对采访格外关注?因为只有会采访的人——第一,才能够拨开迷雾去探求真相。第二才能读懂受众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一点极其重要。会提问的记者是了解公众和社会在关切什么的人,你的收视率才有可能提高。不会提问,可就意味着不回应公众关切,这才是大问题。

我觉得这是四个最根本的核心力量。我们谈什么都要建立在这四个核心力量的基础上,您这四个核心力量强,在新媒体里,你照样活,而且更好,挣得可能更多。 别抱怨别的,如果你核心力量不强,那您就别抱怨新媒体抢走了你的饭碗,您还能在传统媒体里继续呆着,就已经不错了。

直播的核心力量

想要做好直播,前四个核心力量极其重要。

直播,往往是新闻正在发生着。你如果没有迅速地提炼正在发生的新闻的核心事实,那你做什么直播呢?文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语言表达和采访同样如此。我们现在要求一个记者或者主播经常要一专多能,过去我们说播音员是播音员,主持人是主持人,您没发现现在的界限是模糊的吗?

进入到24小时播出,比如新闻频道,我们的主播在播这个大时段的时候经常会要连线,连线就要提问,就要采访,有的时候这个阶段还要有适当的评论,有的时候还要有嘉宾,还要分析和访谈。你看我们传统的播音员的概念已经被革新了。主播,我认为就是主持人加播音员,那这就需要训练。所以这四个核心力量也是做直播的核心。

直播所特有的核心力量,排第一位的是心理素质。

我们为什么把直播特当事儿?坦白说,直播中对新闻业务的要求不高,我反而认为直播中对新闻业务的要求,低于日常的对新闻业务的要求。日常的时候,如果你这个片子里头有很多废话,领导一定让你减掉。直播中有一些废话,领导可能还不觉得什么。直播业务要求的水平是降的,但是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是升的。很多人录播就不害怕,一直播一宿睡不着觉。我也经历过,而且就是在广东。

1997年,我跟咱们主任住在深圳的京都酒店,那时候就为了做一个“七一”香港回归的直播,居然提前两个月就住到酒店里去。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就睡不着觉。我负责的是驻港部队的全程报道,结果发现坏了。我有几次演练的时候,张嘴就是各位观众朋友,现在我们看到戒严部队已经到达了。不对!是驻港部队!迅速传染,当时传染到了北京演播室,北京演播室也有我的同事,受我的影响,脱口而出。

如果我要在九七香港回归直播当中,真有一场直播说成了这个,大家想象一下后果是什么!所以你们注意到没有?我在所有香港回归的直播过程中,我从来没说过驻港部队,我说的都是驻香港部队——把四个字变成了五个字,我一次没错,但是不意味着以前我能睡得着觉。那是我的一次过大心理关的过程。

香港回归是我在本台第一次大型的直播,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头,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话,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都是我做的,没有之一。我一个没落。搭档变化很多,但我从来没有没做,一直到2009年。原因不是我水平高,而是我心脏大。

我的一句话让我们整个系统都觉得特别安全。我说:有任何问题切给我,我保证说三分钟,保证说三分钟!

直播中,心理能力一旦过关,业务不是问题。那好了,我们要把心理能力当成一个重点来打造,首先要从理论上去解决它,接下来要从长期的实践中去解决。不重视心理结构,就比如说,本台合并,刚一合并,就让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上来完成电视直播,上来就掉链子。为什么?因为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是可以有稿子的,没有画面。电视主持人上来,就是你不能有稿子。那对他的心理,一下子就突破了原来的心理安全界限。拿稿子它是安全的,可电视就要过这关,你就不能有稿子。我认为不是我这位同行的问题,是决策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要尊重规律,要尊重广播跟电视在不同的直播环境下对人心理的不同影响。

我以前做电台直播的时候,手里是可以(有稿子),不写成全稿,我起码有关键词,我可以忘了看一眼,所以我觉得特安全,我没有心理障碍。头一天还做广播直播,第二天说你得电视直播,不掉链子?所以要尊重规律,就是说决策者要尊重直播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心理区隔,心理是第一核心力量。

我就是因为有了那一次巨大的恐惧,并且总结了很多自己的经验。什么是真正的恐惧?想象中的恐惧,未知才是最大的恐惧,也就是说想象中的,才是最恐惧的。所以你发现直播可怕,在直播前想很多,越怕错越错。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怕错越错!

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我觉得有很多因素,你比如说到细节:第一,要用50%的精力准备前10%的开端,不是平均分配的。做任何一场直播,一定要有50%甚至60%的精力去准备那10%的开始部分。因为开始一顺畅,那颗石头哐当就落地了,接下来恢复到业务阶段。可是我们很多人平均分配体能,觉得开头反而不重要。这是第一个。

在做直播的时候要让开篇简单,不要把最难的东西都给到开篇,想出彩,上了就把最难的最复杂的东西都开篇化,本来就是在心理负荷最大的,却要承载最大量的内容,折了就惨了。

在直播的过程中,并不是大段的东西才安全,越是新手越需要跟家里的主播有更多回合的连线。我跟新手进行连线的时候,我往往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要问得长一点,让他在听的阶段时间更长一点,你就发现他在听的过程中慢慢心理正常了。我看他正常了,我的问题开始变短,让他多回答。这就是对前方人的心理的一种调适。可是我们有很多记者,恰恰犯相反的错误:经常是,我都准备好了稿子,告诉家里,就不要中间再问问题了,你就给我一个开头,我直接下了。饮鸩止渴,反而更危险。人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是更容易消除心里紧张的。问题越具体越好回答。

在直播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因素是要减少对稿件的依赖和全部语言的过分依赖,增加道具和可依托的东西。你比如说,我要是拿一个道具讲,我给大家讲这个杯子和这里的水,我一般不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它很具体,东西在这,我就可以围绕它说。 但是没有这个东西,你让我空空的讲一个杯子和水就容易出问题。因此道具多和可依托的东西越多,越越容易消除紧张,这都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消除心里紧张的秘诀:出问题了,你怎么办?只要准备好了出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您的紧张就少一半。在直播当中会大量遇到技术或各种各样的故障,但凡你了解一点电视,你都知道,只要给一分半钟的时间,导播就已经找好了备播带或者解决方案,你只要说一分半钟,但是我最少说三分钟,那导播坦然地还可以准备两个三个备播带。

我做每一场直播,我都要备一段中性话题,两三分钟。出现任何故障,我说它不会有多大功,但绝没什么过,却实现了安全播出。那个时候比你说了伟大的东西,领导还感谢。

碰到很多所谓的“事故”,如果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会懂得用说破的方式去说,它都不留痕迹。在我直播中也经常遇到这种失误,有一次我正在那直播,一个导播小女孩拿着稿子要过来给我送稿子,竟然是从摄像机前过去。我接过稿子,我说:直播的一大好处就是随时可以等到最新的新闻,刚才看我们的导播都已经忘了摄像机,急切地把这个稿子送到我手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新闻—— 印尼发生特大海啸!由于我把它说破,没有人会觉得这是问题。

你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担心害怕?说破是更高级的境界,藏着掖着才是问题,说破了观众的接受能力比你想象的强得多得多!

由于有各种备案,你就不会在没做直播之前害怕直播。

直播的第二个核心力量是要明白:几分钟,能说什么?能说多少?

我们现在做电视直播经常的一个困境是这样,给你三分钟的时间,提完问题之后,他到2分50秒还没说到核心事实,最后剩十秒钟,要说来不及了。时间就意味着轻重缓急和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的排序。你给我的时间越短,我就越要把核心事实提前说了。你要给我的时间长,我就要有一个布局,你要给我的时间更长,我要跟你协商中间插片子或者加其它东西,我要解决节奏问题。

直播难看和好看的原则,内容为王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是节奏合适。我在早期做新闻直播的时候,我经常指挥导播,为什么?我要计算节奏?我认为这段时间访谈太长了,我就要让他准备一个片子插一下,然后再去开启下一个话题,你要有这种节奏的变化,观众他不会疲劳。我们现在做电视直播经常的一个困境是这样,给你三分钟的时间,提完问题之后,他到2分50秒还没说到核心事实,最后剩十秒钟,要说来不及了。时间就意味着轻重缓急和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的排序。你给我的时间越短,我就越要把核心事实提前说了。你要给我的时间长,我就要有一个布局,你要给我的时间更长,我要跟你协商中间插片子或者加其它东西,我要解决节奏问题。

我们很多的直播为什么很难看?因为它的背后对时间的把控有问题,没有经过训练。是不是时间越多越好?NO,越多,就意味着你要开始思考节奏这些问题,还要思考短片的配置问题,是不是要有访谈对象的问题,另外还要考虑跟家里有几个回合连线的问题……

没有时间训练是做不好一个成熟的新闻直播的,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记者每个人心里都要有谱。

直播的第三个核心能力是对细节和感性的重视。

我在早期做新闻直播的时候,我经常指挥导播,为什么?我认为这段时间访谈太长了,我就要让他准备一个片子插一下,然后再去开启下一个话题,你要有这种节奏的变化,观众他不会疲劳。

我们现在很多新闻频道不好看,就在于一切可控可预知。我们的新闻频道居然没有大量的现场!我喜欢的模式是: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湖北的仙桃;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新疆的红山口;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西藏的那曲;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到处是现场。我们要有善于出现在和最快速出现在现场的能力,另外收视率有的时候不是由精细可控造成的,而是由毛边感的不可控造成的。

当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跟上这个时代,我们能干得比互联网更好的地方没那么干。

新闻人的意识是这样的:今天不出去,明天就没意义。新闻不就是这样吗?在中国干新闻有一点是全世界谁都比不了的:中国极其不缺选题,到处是现场,是鲜活的生活和现场。涉及到交通,涉及到环保,涉及到文明,涉及到变化,太多了!但是我们做得很少。

如果没有对现场的迷恋,现场报道有何意义?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我需要找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我就在边境地区四处溜达溜达,唉,我突然发现走到了河中间,有一条铁上,我回来就问那武警那是什么?他说管理线。我说管理线干嘛的呢?他说那个铁片的那边是香港,这边是咱们内地。当时我说,明天我直播地点就在这!你看我用脚比划,我说这边是香港,然后这边是咱内地,明天越过管理线的第一辆车的第一个车轮,越过它是历史性的时刻。指挥中心马上决定,明天在这直播。结果你看第一辆三菱越野车,晚上9点整过管理线的那一瞬间成了历史性的时刻,收视率仅次于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在整个香港回归的进程当中,那个阶段的收视率居然排在第二位。

那就是因为它符合电视。你用嘴说多少遍都很难(表达清楚)。但是前面你就铺垫了,我之前就介绍了这有一条管理线,一会儿车走过这,就是迈向历史时刻的标志。到现在为止,2017年回归20年,那个镜头还是无数次重放。

细节才是直播当中的重要因素,你必须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后来发现很多年只要放这个镜头,全是慢镜头。

全世界看,传媒最挣钱的,不是什么电视剧或综艺,是新闻。新闻才是最挣钱的。中央电视台一大半的收入来自新闻,可不是大家想象的是什么来自电视剧或综艺,那可真是花钱的地方。

新闻,作为电视不仅没有末路,反而觉得如果要在思想解放和意识形态更加开明的情况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包括我们自身的机制再造和努力,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一点上我是乐观者,更重要的是将来的新媒体也大量要依赖我们现在的东西。

为什么前年很热的网络直播今年没人谈了?因为直播只是个手段,最后人们归根到底的还是要关注直播什么。刚才一个小记者问我怎么看待AI节目主持人,我说孩子你真说对了,AI将来不管这个主持人做得多好,他都做不了美食节目,因为他只吃电不吃其他的。

新闻不死,新闻人就不死,它跟互联网或电视没有那么大的直接的生死存亡的关系,真正与我们的生死存亡有关的是你的核心能力。只要核心能力在,只会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不是在这儿强弩着给大家打气,而是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事实就是如此。

我从来不求最好状态,但是我一直在避免最差状态。什么意思?我觉得当我释然的时候,是从我接受一个理念开始,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曾国藩认为人生中的最佳状态不是圆满,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所以我一下子就释然了,我不再以追求一百分作为自己的最高努力方向,而是避免自己在80分以下。我觉得作为一个传媒的平台,管理一家电视台,或者一个栏目,或者一个主持人个体,也要由追求最好,变成绝不最差。

避免差才是一个品牌的标志。我从93年做新闻到现在,25年过去,我不敢说我做出了多少个最高分,我很少有最低分,这是我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你会发现人在生活当中一个人生活得很累,和一个人生活的不累,其实区别就在这5~10%。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你要满足最核心的需求的时候,一般你就是90分的概念,你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没那么大;但是你要弥补最后那10%的东西可就累了。

所以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品牌,就要把自己的最低分逐渐抬高,最高分不由我们自己来全部决定。

来源:危机公关

文章原标题:销量危机公关传统媒体人的出路

饿了么危机公关事件论文“媒体人的最大焦虑,在于被很多伪命题所困扰。”“没有这些核心能力,不叫新闻人,叫看客!”“所有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全是‘耍流氓’!”央视名嘴白岩松日前在“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直播技巧”讲座中惊句频出,并结合1997年香港回归的直播、与邓亚萍聊天、直播“事故”等多个自身事例,就“传统媒体人的出路”等问题答疑解惑。

危机公关餐饮企业

来源:GRT人

危机公关 应对记者 销量危机公关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冲击,电视人该如何克服焦虑与恐慌?传统媒体人的出路在哪里?白岩松日前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做题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直播技巧”的讲座,阐释了新闻人应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以及传统媒体人如何在直播报道中“如鱼得水”、如何寻求自身突破等问题。

销量危机公关 - 危机公关餐饮企业

以下为讲座实录:

“媒体人现在被很多伪命题

困扰得很严重”

经常有人问我:白老师,你怎么还没从CCTV离开?我说,我去哪儿?互联网?

所有人的标准答案都是去互联网!但是我一般都问第二个问题,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给过我答案。我说我去哪家互联网?没有一个人回答过。其实仔细想想,你们也回答不了我——我去哪家呢?

三年前我碰到搜狐的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我说,总说我们互联网冲击下电视快死了,我说我猜我们电视一定比你们的PC晚“死”一点。张朝阳很直率地说:我同意你的看法。

25年前的1993年,新媒体是电视,传统媒体是广播。当时我在广播待了四年,我从1989年一直到1993年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于我在《中国广播报》待过,我知道全国广播的这种状况,“哀鸿遍野,却也改革不断”。

直到现在,广播依然活得不错,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国所有传媒当中性价比最好,甚至有略微增长的是广播,连网络都不是。网络,算作传媒的,真正挣钱的不多。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更加关注的是媒体,而不是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再隔十年,今天的新媒体会变成传统媒体,你跟还是不跟?

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担心和困惑,其实是一种伪命题。

建立在技术创新上的变革,永远是传媒的主旋律。我们是从报纸老大,后来变成广播替代了报纸成为老大。到现在为止,美国的三大网都叫广播公司,不叫电视公司。然后电视技术出现,取代了广播成为老大。现在互联网正在逐步成为新的技术老大。

但是媒体的核心力量和使命的变化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技术永远在变,也许再隔十年,当互联网成为传统媒体的时候,又会有新媒体。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拿什么跟呢?

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伪命题,没有那么恐慌!这是规律!必然要有技术的变革,只会更好。我反问一个问题,互联网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白岩松的这个名字的影响力大,还是互联网时代白岩松这个名字影响力大?

按理说我是受害者,对吗?但是,毫无疑问,我是互联网时代影响力变得比以往更大,因为网上有无数个叫白岩松的人在说,说着我从来没说过的话。

第二个,大家总看到传统媒体死亡,却没看到每天新媒体以更大的速度在死亡!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即便没有新媒体,也早该死亡。全中国拥有电视台超过3000家,没有互联网,我认为死2/3才是正常的,真正市场掏钱的有几个?

没有互联网,您觉得中国3000多家电视台的局面还能持续多久?早就该进行兼并重组,我认为我们目前所谈论的媒体融合,只谈了一半。我们现在谈论的媒体融合,更多谈论的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却没有谈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我们该不该整合?我们的很多市级台和县级台,接下来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存在?

因此我认为,新媒体带来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这个也是伪命题。不是新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而是在我们生存不错的时候自己埋下了危机,没有新媒体我们也要死一大半。

第三个伪命题:新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日子越来越难过。坦白的说,没有新媒体,传统媒体里有很多的人,也跟不上媒体的发展速度。不是新媒体让你落,而是你在落伍。没有新媒体,你也跟不上自身事业的发展,甚至有了新媒体我们还舒服一点。

目前的形势下,我更看重的是传媒人的核心力量。

“您思考过和锤炼过自己的核心力量吗?”

本来我们的大标题应该是讲直播,但是要想讲直播必须先讲这个核心力量。第一层核心力量是作为一个传媒人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传统媒体中干,还是接下来你要到新媒体当中如鱼得水,或者未来在更新的媒体当中如鱼得水,核心力量几乎不太改变。第二层核心力量,更加切题的是:直播的核心力量是什么?但是您思考过核心力量和锤炼过自己的核心力量吗?

首先回到第一个,那要先讲一个故事,可能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好多年前我碰到邓亚萍,08年的时候碰见,那时候她退役了。

白岩松:亚萍,现在玩什么呢?还打乒乓球吗?邓亚萍:不打了。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出不了汗。

也是,我一想,退役之后谁跟她打?她说:“噼里啪啦,我不留面子,不可能留面子,也打不到哪儿去,从来出不了汗,所以现在改打羽毛球了。”

又隔了几个月,我碰到邓亚萍。

白岩松:现在还打羽毛球吗?邓亚萍:不打了!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出不了汗。白岩松:为什么?邓亚萍:打了几个月之后,又没有人打得过我了

这件事情很多年后,给我的思考是很大的。如果说乒乓球对于邓亚萍是传统媒体的话,当她改羽毛球的时候,羽毛球是新媒体。

那为什么由开始的手足无措,能出很多的汗,到几个月之后她又不出汗了?因为邓亚萍在长期做运动员的时候,在做“传统媒体”的运动员的时候,它拥有核心力量:脚步的移动、判断、灵活性、体能等。

因此她比其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羽毛球的人,更快地适应了羽毛球,并且重新成为业余者当中的羽毛球高手,慢慢是专业化的水准。

那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也正在经历,你是乒乓球时代的邓亚萍吗?如果你是乒乓球时代的邓亚萍,你就可以大比例地、顺畅地接续到成为新媒体,也就是羽毛球时代的邓亚萍。

核心力量,是使邓亚萍由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迅速成为极其专业的羽毛球运动员的一个支撑。您在传统媒体核心力量都是虚弱的,却在抱怨新媒体给了你巨大的冲击,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

新媒体所要求我们的核心力量和传统媒体所要求核心力量大致没差多少。

比如说我现在玩长跑,我在踢球。长跑很重要的原因是让我延长我的运动生命,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不能靠踢球去延长我的踢球运动寿命,而是要练核心力量。所以我在长跑,长跑了体能就变得好了,受伤就会减少。虽然我最近又受伤,但是受伤比以往要减少,靠的是核心力量。

由于我踢球这么多年,我接触长跑和喜欢上它,能力很强,反过来它支撑我继续去踢球,踢得很好。这就是核心力量的重要性。

最近我在升级我的长跑,因为长跑的专家说不要用腿带动,要用臀和腰带动腿。那这又涉及到一个核心力量的训练,你最后发现所有的事情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身在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没必要去忧虑和担心,应该重点打造的是自己的核心力量。

你只要核心力量强,你会成为新媒体当中更加如鱼得水的人士。

捅破窗户纸的那句话很残酷却很现实:不要以为是新媒体要夺走你的范围,夺走你的发展,而是你自己的核心力量太弱,你在传统媒体里其实也不太好混,问题在这!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重点,是核心力量的打造。

那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核心力量是什么?

我觉得简单来说,在现在的时代下需要“四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个核心力量,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你拥有比非专业人士迅速地提炼新闻核心事实的能力,捕捉核心事实的能力。

我们经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您学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回头去干新闻,没问题。但是我还有另一句话:我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支持者,但是我主张的是,您到了罗马一定要补一下,新闻人到罗马那条路上两边的规则和理念。我们很多人不补课。

我们学新闻的时候,要用整整一个学期去讲导语,为什么要讲导语写作?导语写作就是对一件事情发生了,你能不能迅速地把这个新闻最核心的东西提炼出来!

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写导语,导语是什么?就是5W+H(5W : Who,What,When,Where,Why; H: How)。你有了这个训练,别人在看热闹,你则迅速地把这个核心事实提炼出来。但是我发现我们很多干新闻的人,没有这个核心力量。说了半天了,还没说到这件事的核心。描述了很多细节,但是我最想知道的,没有!您没发现我们现在的很多自媒体,说了半天之后,先不要说他满篇错别字,说了半天之后,不知道这事儿是哪天在哪发生的。时间长了之后,产生了一种更大的错觉,经常把以往的某些新闻事实今天被推送出来,你以为今天的新闻,但是它已经错过了时间点,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等等准则都没有。这些规则没有,你怎么会拥有这个核心力量?你怎么能叫新闻人?

以我对自媒体的观察,由于我更愿意去观察人性,出于对人性的了解,(我觉得)自媒体是很难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媒体。但是我不是自媒体的反对者,我认为自媒体和平台的有效合作,是打造未来媒体的重要的一个路径,靠自媒体本身是不可能的。

你没发现相当多的自媒体,没多长时间就变成电商了吗?这是人性决定。

因此,媒体的核心力量,第一个就是要培训,一件事情发生了,突然把你扔到了这样的场景——比如,今天,台风要登陆,把你扔到了海边,你直播什么? 你要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头,核心的新闻事实是什么?没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要来?来了的时候,登陆点在哪?风、级别是多高?造成的第一步的视觉感觉是什么?运行速度是多少?造成的第一波危害是什么?职业的新闻人善于迅速地把这些东西告诉大家。你描述了半天其他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却不知道,你在哪等于没说。我看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第一个核心能力。

所以我认为,所有的传媒人第一个核心能力,就是一件事情发生,迅速地把这个东西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这是第一个核心能力。 没有这个核心能力,那不叫新闻人,叫看客!

第二个核心能力,写作能力。

为什么要有写作基础?因为写作对新闻人来说极其重要,新闻需要浓缩和用最简练的语言,提炼事实的核心,同时,新闻重在表达。

什么是有效的表达?过去我们写导语,用最短的字数写出最核心的五个W,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我认为现代的中国人是超不过古代人的。因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个生僻字没有,意境传达了千年,到未来一千年依然会流传。20个字,浓缩的表达式,我们今天无法平视,仰视都不够。

中国人对口才的最高评价不是喋喋不休,而是出口成章,文章的章。没有文字的写作训练,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传媒人的。国外有统计,百年历史当中,单篇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进入到推特时代,已经降到了700字以内,那对你的写作和浓缩要求是越来越高。

我们现在在手机上看新闻都是一拉几百米。为什么?

标题党?因为都是要先看到标题,才可能往里头点击,先纵向滑移,然后才有横向的深入。标题党本身就是对写作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我们对标题的写作要求是高于以往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标题本身必须精确、有味道、真实,还有人管着你:别标题党!你比如说前几天我改标题,就是曝光了宾馆的这个问题,那期我们用了很多很多的标题。最后,我给改成了七个字:“酒店病了,谁有药?”首先它让你一下就知道核心事实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知道谁有药!这七个字是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的。

我发现我们的古人基本上都是微博高手,《道德经》全篇五千字,八十一章五千字!今天有哪个微博高手比得上《道德经》?你能不能用最精彩、最抓人、最符合真实和真相的前提下完成表达?

现在电视对文字的要求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为电视开始出现“版面”的概念,你们发现没有?电视现在越来越借鉴互联网、广播和报纸的元素,过去的一个屏幕就是画面。现在你看,有标题、底下有飞的字幕,侧面有提示,经常双视窗,有文字,有图表、PPT等相关的东西。电视早就开始出现划版的概念。

第三个核心能力,我必须加上新时代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

科技的进步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让人越来越懒,人类的进步相当重要的原动力是要解放自己。遥控器就是一根杆儿的替代品,就是让自己赖在沙发上不起来的工具。然后您连遥控器都懒得用,您发现没有? 我们下一步重要的工具是嘴。

语言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部分都开始用语言指令去完成。

我虽然是一个连微信都没有的人,被很多人当成是老古董,但是我很快,当一有了这个技术,就迅速地下载了讯飞。我现在的短信全是用嘴说,然后它变成文字,我写文章也是。我的普通话还凑合,所以错误率很低。我为什么作为一个老古董去接受这个技术?因为这是你躲不开的,用嘴比用手方便多了。

现在,腱鞘炎到处都是,玩手机玩的。将来一定是一张嘴,空调开了,车门开了,电视机开了……换频道,现在都已经是了。不是以后,是现在!在未来的传播当中,语言将大量地替代文字。语言的表达将越来越成为未来传媒人的核心力量。

过去是这样:广播电台招人要看看嘴;电视台招人看看嘴,还要看看脸;报纸招人随便;新媒体招人都要看。现在报纸招人也要看脸,也要看嘴,因为它是多媒体。

昨天晚上我在大剧院,新京报说要采访我。我说:来!结果一进屋一看,人家带着视频,全是要用嘴来表达的,我说那我得换衣服!因此语言能力将是核心能力,传媒人的核心能力。这在过去我上大学的时候,只作为业余的边缘课,选修了一下,不作为核心课程。但是现在我认为不管你是人大的,传媒大学的,还是复旦还是暨南大学,只要培养新闻人,就必须把语言表达当成核心力量来训练,否则将来你一定出局。而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文字功底做支撑,这两者相辅相成,要不谈不上出口成章这一说。

我发明了一句话比较“流氓”,但是它是规律。我说传播,什么叫传播?所有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全是耍流氓!我们在很长时间,我们有很多的传播是以出发为目的的。但是传播,按规律来说,是以到达为目的的。任何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都是耍流氓。

请问,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提讲故事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讲故事是跟哪个词对立的?讲道理!过去我们总在强调讲道理,但是讲得那叫难听。讲道理是以出发为出发点的,对吗?我只要把道理讲了,完成任务,到没到达另说。讲道理,但是不入心、不入脑,不入耳,道理落不了地。讲故事是总书记了解传播规律,千百年来我们的道理不都是藏在故事里头讲出去的吗?

什么叫会说话,我认为会说话由两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我要认真地想我打算说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阶段。因为有很多人都没想好说什么就开始说了,但传媒人一定绞尽脑汁想,我要说什么。一旦想明白我要说什么,就说了,您还不是个合格的传媒人。

传媒人要有第二个阶段。我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难在第二阶段,难在哪呢?怎么说,这才难!今年做上合峰会报道的时候,隔一个礼拜世界杯要开幕,我就在那。我不是有意挤兑中国足球,我说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足球队没去,剩下都去了,请问这个你用几万字能把它说清楚?这背后都是你要琢磨的重点,要琢磨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就像我今天中午还在讲,中国媒体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最后我琢磨一句话,我说中国传媒的最大危机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什么都没说,对不对?

我们经常说,道理谁都懂。唉,那就说明我们媒体人道理谁都懂,你没琢磨接下来怎么把这道理说清楚。所以表达能力是新时代媒体人的核心能力。

第四个核心力量:提问能力。我觉得我们现在的采访能力很弱,我们经常看到连线的时候“接下来把时间交给你”。说明他没的可说,他不知道该问什么。这是第一个,不知道该问什么;第二个是不会问问题,啰啰嗦嗦说很长,不知道在哪落点,没落点就说明不会提问。世界银行年会上有一次有个外国记者向朱镕基总理提问,底下啰里啰嗦说了半天,最后问完问题了,没想到总理的回应是这样:非常感谢你的演讲,下一位。

我们的很多新闻系没有采访课。这就相当于军队从来不练射击,采访就是传媒人的射击。玩枪,瞄准目标,九环十环,这是采访。为什么我对采访格外关注?因为只有会采访的人——第一,才能够拨开迷雾去探求真相。第二才能读懂受众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一点极其重要。会提问的记者是了解公众和社会在关切什么的人,你的收视率才有可能提高。不会提问,可就意味着不回应公众关切,这才是大问题。

我觉得这是四个最根本的核心力量。我们谈什么都要建立在这四个核心力量的基础上,您这四个核心力量强,在新媒体里,你照样活,而且更好,挣得可能更多。 别抱怨别的,如果你核心力量不强,那您就别抱怨新媒体抢走了你的饭碗,您还能在传统媒体里继续呆着,就已经不错了。

直播的核心力量

想要做好直播,前四个核心力量极其重要。

直播,往往是新闻正在发生着。你如果没有迅速地提炼正在发生的新闻的核心事实,那你做什么直播呢?文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语言表达和采访同样如此。我们现在要求一个记者或者主播经常要一专多能,过去我们说播音员是播音员,主持人是主持人,您没发现现在的界限是模糊的吗?

进入到24小时播出,比如新闻频道,我们的主播在播这个大时段的时候经常会要连线,连线就要提问,就要采访,有的时候这个阶段还要有适当的评论,有的时候还要有嘉宾,还要分析和访谈。你看我们传统的播音员的概念已经被革新了。主播,我认为就是主持人加播音员,那这就需要训练。所以这四个核心力量也是做直播的核心。

直播所特有的核心力量,排第一位的是心理素质。

我们为什么把直播特当事儿?坦白说,直播中对新闻业务的要求不高,我反而认为直播中对新闻业务的要求,低于日常的对新闻业务的要求。日常的时候,如果你这个片子里头有很多废话,领导一定让你减掉。直播中有一些废话,领导可能还不觉得什么。直播业务要求的水平是降的,但是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是升的。很多人录播就不害怕,一直播一宿睡不着觉。我也经历过,而且就是在广东。

1997年,我跟咱们主任住在深圳的京都酒店,那时候就为了做一个“七一”香港回归的直播,居然提前两个月就住到酒店里去。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就睡不着觉。我负责的是驻港部队的全程报道,结果发现坏了。我有几次演练的时候,张嘴就是各位观众朋友,现在我们看到戒严部队已经到达了。不对!是驻港部队!迅速传染,当时传染到了北京演播室,北京演播室也有我的同事,受我的影响,脱口而出。

如果我要在九七香港回归直播当中,真有一场直播说成了这个,大家想象一下后果是什么!所以你们注意到没有?我在所有香港回归的直播过程中,我从来没说过驻港部队,我说的都是驻香港部队——把四个字变成了五个字,我一次没错,但是不意味着以前我能睡得着觉。那是我的一次过大心理关的过程。

香港回归是我在本台第一次大型的直播,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头,大言不惭地说一句话,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都是我做的,没有之一。我一个没落。搭档变化很多,但我从来没有没做,一直到2009年。原因不是我水平高,而是我心脏大。

我的一句话让我们整个系统都觉得特别安全。我说:有任何问题切给我,我保证说三分钟,保证说三分钟!

直播中,心理能力一旦过关,业务不是问题。那好了,我们要把心理能力当成一个重点来打造,首先要从理论上去解决它,接下来要从长期的实践中去解决。不重视心理结构,就比如说,本台合并,刚一合并,就让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上来完成电视直播,上来就掉链子。为什么?因为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是可以有稿子的,没有画面。电视主持人上来,就是你不能有稿子。那对他的心理,一下子就突破了原来的心理安全界限。拿稿子它是安全的,可电视就要过这关,你就不能有稿子。我认为不是我这位同行的问题,是决策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要尊重规律,要尊重广播跟电视在不同的直播环境下对人心理的不同影响。

我以前做电台直播的时候,手里是可以(有稿子),不写成全稿,我起码有关键词,我可以忘了看一眼,所以我觉得特安全,我没有心理障碍。头一天还做广播直播,第二天说你得电视直播,不掉链子?所以要尊重规律,就是说决策者要尊重直播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心理区隔,心理是第一核心力量。

我就是因为有了那一次巨大的恐惧,并且总结了很多自己的经验。什么是真正的恐惧?想象中的恐惧,未知才是最大的恐惧,也就是说想象中的,才是最恐惧的。所以你发现直播可怕,在直播前想很多,越怕错越错。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怕错越错!

如何去解决心理问题?我觉得有很多因素,你比如说到细节:第一,要用50%的精力准备前10%的开端,不是平均分配的。做任何一场直播,一定要有50%甚至60%的精力去准备那10%的开始部分。因为开始一顺畅,那颗石头哐当就落地了,接下来恢复到业务阶段。可是我们很多人平均分配体能,觉得开头反而不重要。这是第一个。

在做直播的时候要让开篇简单,不要把最难的东西都给到开篇,想出彩,上了就把最难的最复杂的东西都开篇化,本来就是在心理负荷最大的,却要承载最大量的内容,折了就惨了。

在直播的过程中,并不是大段的东西才安全,越是新手越需要跟家里的主播有更多回合的连线。我跟新手进行连线的时候,我往往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要问得长一点,让他在听的阶段时间更长一点,你就发现他在听的过程中慢慢心理正常了。我看他正常了,我的问题开始变短,让他多回答。这就是对前方人的心理的一种调适。可是我们有很多记者,恰恰犯相反的错误:经常是,我都准备好了稿子,告诉家里,就不要中间再问问题了,你就给我一个开头,我直接下了。饮鸩止渴,反而更危险。人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是更容易消除心里紧张的。问题越具体越好回答。

在直播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因素是要减少对稿件的依赖和全部语言的过分依赖,增加道具和可依托的东西。你比如说,我要是拿一个道具讲,我给大家讲这个杯子和这里的水,我一般不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它很具体,东西在这,我就可以围绕它说。 但是没有这个东西,你让我空空的讲一个杯子和水就容易出问题。因此道具多和可依托的东西越多,越越容易消除紧张,这都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接下来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消除心里紧张的秘诀:出问题了,你怎么办?只要准备好了出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您的紧张就少一半。在直播当中会大量遇到技术或各种各样的故障,但凡你了解一点电视,你都知道,只要给一分半钟的时间,导播就已经找好了备播带或者解决方案,你只要说一分半钟,但是我最少说三分钟,那导播坦然地还可以准备两个三个备播带。

我做每一场直播,我都要备一段中性话题,两三分钟。出现任何故障,我说它不会有多大功,但绝没什么过,却实现了安全播出。那个时候比你说了伟大的东西,领导还感谢。

碰到很多所谓的“事故”,如果一个有经验的主持人会懂得用说破的方式去说,它都不留痕迹。在我直播中也经常遇到这种失误,有一次我正在那直播,一个导播小女孩拿着稿子要过来给我送稿子,竟然是从摄像机前过去。我接过稿子,我说:直播的一大好处就是随时可以等到最新的新闻,刚才看我们的导播都已经忘了摄像机,急切地把这个稿子送到我手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新闻—— 印尼发生特大海啸!由于我把它说破,没有人会觉得这是问题。

你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担心害怕?说破是更高级的境界,藏着掖着才是问题,说破了观众的接受能力比你想象的强得多得多!

由于有各种备案,你就不会在没做直播之前害怕直播。

直播的第二个核心力量是要明白:几分钟,能说什么?能说多少?

我们现在做电视直播经常的一个困境是这样,给你三分钟的时间,提完问题之后,他到2分50秒还没说到核心事实,最后剩十秒钟,要说来不及了。时间就意味着轻重缓急和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的排序。你给我的时间越短,我就越要把核心事实提前说了。你要给我的时间长,我就要有一个布局,你要给我的时间更长,我要跟你协商中间插片子或者加其它东西,我要解决节奏问题。

直播难看和好看的原则,内容为王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是节奏合适。我在早期做新闻直播的时候,我经常指挥导播,为什么?我要计算节奏?我认为这段时间访谈太长了,我就要让他准备一个片子插一下,然后再去开启下一个话题,你要有这种节奏的变化,观众他不会疲劳。我们现在做电视直播经常的一个困境是这样,给你三分钟的时间,提完问题之后,他到2分50秒还没说到核心事实,最后剩十秒钟,要说来不及了。时间就意味着轻重缓急和新闻事实的核心内容的排序。你给我的时间越短,我就越要把核心事实提前说了。你要给我的时间长,我就要有一个布局,你要给我的时间更长,我要跟你协商中间插片子或者加其它东西,我要解决节奏问题。

我们很多的直播为什么很难看?因为它的背后对时间的把控有问题,没有经过训练。是不是时间越多越好?NO,越多,就意味着你要开始思考节奏这些问题,还要思考短片的配置问题,是不是要有访谈对象的问题,另外还要考虑跟家里有几个回合连线的问题……

没有时间训练是做不好一个成熟的新闻直播的,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记者每个人心里都要有谱。

直播的第三个核心能力是对细节和感性的重视。

我在早期做新闻直播的时候,我经常指挥导播,为什么?我认为这段时间访谈太长了,我就要让他准备一个片子插一下,然后再去开启下一个话题,你要有这种节奏的变化,观众他不会疲劳。

我们现在很多新闻频道不好看,就在于一切可控可预知。我们的新闻频道居然没有大量的现场!我喜欢的模式是: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湖北的仙桃;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新疆的红山口;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西藏的那曲;各位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到处是现场。我们要有善于出现在和最快速出现在现场的能力,另外收视率有的时候不是由精细可控造成的,而是由毛边感的不可控造成的。

当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跟上这个时代,我们能干得比互联网更好的地方没那么干。

新闻人的意识是这样的:今天不出去,明天就没意义。新闻不就是这样吗?在中国干新闻有一点是全世界谁都比不了的:中国极其不缺选题,到处是现场,是鲜活的生活和现场。涉及到交通,涉及到环保,涉及到文明,涉及到变化,太多了!但是我们做得很少。

如果没有对现场的迷恋,现场报道有何意义?香港回归的现场直播,我需要找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我就在边境地区四处溜达溜达,唉,我突然发现走到了河中间,有一条铁上,我回来就问那武警那是什么?他说管理线。我说管理线干嘛的呢?他说那个铁片的那边是香港,这边是咱们内地。当时我说,明天我直播地点就在这!你看我用脚比划,我说这边是香港,然后这边是咱内地,明天越过管理线的第一辆车的第一个车轮,越过它是历史性的时刻。指挥中心马上决定,明天在这直播。结果你看第一辆三菱越野车,晚上9点整过管理线的那一瞬间成了历史性的时刻,收视率仅次于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在整个香港回归的进程当中,那个阶段的收视率居然排在第二位。

那就是因为它符合电视。你用嘴说多少遍都很难(表达清楚)。但是前面你就铺垫了,我之前就介绍了这有一条管理线,一会儿车走过这,就是迈向历史时刻的标志。到现在为止,2017年回归20年,那个镜头还是无数次重放。

细节才是直播当中的重要因素,你必须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后来发现很多年只要放这个镜头,全是慢镜头。

全世界看,传媒最挣钱的,不是什么电视剧或综艺,是新闻。新闻才是最挣钱的。中央电视台一大半的收入来自新闻,可不是大家想象的是什么来自电视剧或综艺,那可真是花钱的地方。

新闻,作为电视不仅没有末路,反而觉得如果要在思想解放和意识形态更加开明的情况下,还有很大的空间,包括我们自身的机制再造和努力,我觉得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一点上我是乐观者,更重要的是将来的新媒体也大量要依赖我们现在的东西。

为什么前年很热的网络直播今年没人谈了?因为直播只是个手段,最后人们归根到底的还是要关注直播什么。刚才一个小记者问我怎么看待AI节目主持人,我说孩子你真说对了,AI将来不管这个主持人做得多好,他都做不了美食节目,因为他只吃电不吃其他的。

新闻不死,新闻人就不死,它跟互联网或电视没有那么大的直接的生死存亡的关系,真正与我们的生死存亡有关的是你的核心能力。只要核心能力在,只会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不是在这儿强弩着给大家打气,而是换个角度去思考,可能事实就是如此。

我从来不求最好状态,但是我一直在避免最差状态。什么意思?我觉得当我释然的时候,是从我接受一个理念开始,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是,曾国藩认为人生中的最佳状态不是圆满,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所以我一下子就释然了,我不再以追求一百分作为自己的最高努力方向,而是避免自己在80分以下。我觉得作为一个传媒的平台,管理一家电视台,或者一个栏目,或者一个主持人个体,也要由追求最好,变成绝不最差。

避免差才是一个品牌的标志。我从93年做新闻到现在,25年过去,我不敢说我做出了多少个最高分,我很少有最低分,这是我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你会发现人在生活当中一个人生活得很累,和一个人生活的不累,其实区别就在这5~10%。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你要满足最核心的需求的时候,一般你就是90分的概念,你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没那么大;但是你要弥补最后那10%的东西可就累了。

所以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品牌,就要把自己的最低分逐渐抬高,最高分不由我们自己来全部决定。

来源:危机公关

本文由危机公关公司编辑收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危机公关公司专业研究品牌维护、危机公关处理,网络公关处理,企业政府危机公关处理,负面消息信息处理,提供专业百度口碑维护方案,维护企业品牌信誉及政府名誉!如需了解更多相关公关资讯,请关注危机公关公司官网。

非特殊说明,本文为本站原创(翻译)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网络危机公关处理公司-危机公关公司。

本文链接:https://www.8b9c.com/wjgg/508.html